如何判斷身體是否處于亞健康狀態
對于健康的理解,過去往往偏重于人們處于生理上的正常狀態,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因素致病轉向生物、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綜合模式以來,現在對健康的要求,應指身體健康、生理、心理活動正常、精力旺盛,對自然環境及周圍的社會環境有著良好適應能力的狀態。至于疾病是健康的對立面,應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狀的病理過程。但是人體由健康到產生疾病,經常會出現一個或長或短的過渡狀態(除非是偶然或突發的外傷事件)。此時,人體處于既不屬于健康,又難發現疾病的臨界狀態,有人稱之為亞健康狀態,也有名之謂第三狀態。
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人,可存有各種不適的自我感覺,但各種檢查和化驗結果常為陰性,因而極易為人們自己所忽視。如果此時得不到及時糾正,使癥狀繼續發展下去,包括免疫力進一步下降,微循環發生障礙,內分泌出現失調等等,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。
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于亞健康狀態而加以糾正和逆轉呢?常見的自我感覺有突發性精力不足,疲勞困乏,精神不振,注意力難以集中,心神恍惚,胸悶、心悸、失眠,各處疼痛等;由于內分泌失調而出現煩躁、自汗、潮熱、驚恐不安、頭暈目眩、月經不調、性機能減退等等。此外,從疾病恢復期到完全健康狀態,也會存在各種程度不同的不適感覺等,也應列為亞健康狀態。如調養不當,會出現向疾病逆轉的不良后果,導致疾病復發或慢性遷延。
一旦發現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,就應及時糾正,使之向健康狀態發展。其對策就在于設法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,改善微特環狀況,調節內分泌和植物神經功能。此時,應加強營養,注意休息,適當方式鍛煉身體,請醫生指導保健活動,必要時對癥下藥,接受醫療檢診和隨訪檢測,急取及時向健康狀態過渡。